说起那只长着九颗牙的小怪兽Labubu,估计做电商的没人不知道。
靠着“丑萌+反叛”造型火遍全球,它的正版盲盒定价27.99美元,转售市场上价格能炒到十倍,一盒难求。
这样的流量密码,自然引来一大批“灵感丰富”的跨境卖家,围绕Labubu搞起了花样周边产品,什么挂件、地毯、娃娃衣、帽衫应有尽有。
但最近一波风控来袭,Labubu相关商品在亚马逊上被集体扫号,很多链接直接没了,连店铺都保不住!
1.自发货到FBA,Labubu一度成为“日出千单”的爆品
前阵子,“Labubu”这个关键词在亚马逊美国站搜索热度一度冲进前十,带动了大批玩偶周边销量上涨。
有卖家靠挂件一天出几百单,卫衣、帽子等服饰类产品更是上榜多个新品榜单,有的一个月销量就冲破8000件。
家居类目也有类似爆发,地毯、抱枕、墙画这些“家里有Labubu”的产品,单日销量破2000单并不稀奇。
市场热度之高,让不少卖家转型从自发货升级为FBA发货。
但很多卖家也没闲着,开始搞起“打码玩法”:P掉Labubu脸部图案、标题不带品牌词,挂上“保护套”“玩偶服”等关键词冲流量。
短时间内冲进类目TOP 3.销量上去了,BS榜前十有8席被占。
卖得多不等于赚得多,利润被CPC广告成本吃光
然而,销量暴涨的背后,是利润越来越薄的现实。
这类产品客单价低,多集中在10美元以内,广告CPC成本却高得惊人。
部分热词点击单价已经冲到1美元,转化率又低,基本是“烧钱跑单,不赚钱”。
更让人头疼的是,很多产品并没有获得品牌授权,一旦被平台或权利方盯上,轻则链接下架,重则账号封禁、资金冻结。
有卖家明明30天冲出1700多单,结果一夜之间所有商品都下架,只因标题带了品牌词。
更有店铺被投诉后直接封号,且无力申诉。
2.亚马逊严查升级:算法+人工配合
近期,大量Labubu相关商品接连下架,许多卖家发现:链接没了不怕,店铺也一起没了。
业内猜测亚马逊风控可能采用“放量养号再集中收割”的策略:前期给你流量让你跑单,等你跑起来再一锅端,连根拔起。
尤其临近Prime Day,亚马逊加大了对侵权、规避政策的打击力度,越是出单多、做得猛的店铺,越容易被盯上。
而除了平台层面,线下监管也在加强。义乌市监局已经发文要求Labubu相关商品必须获得授权,否则全部下架,情节严重的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娃娃衣不等于安全区,不授权照样有风险
不少卖家觉得主图模糊脸部、标题避开品牌词,或者转向“娃娃衣”等周边,就能躲过风控。但真不是这么简单。
哪怕是周边产品,只要使用了Labubu的形象、名称,没有官方授权,依旧存在侵权风险,尤其在亚马逊这样的平台上,被扫的几率一点都不低。
最近很多做娃娃衣的卖家也收到平台警告,不少都栽了跟头。一个“for doll”加模糊头像,并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规避。
3.短期爆单不是本事,长期安全才是硬道理
Labubu的热度依旧在,但平台的风控逻辑也越来越清晰:打擦边球、模糊规避、压低价格跑量的做法,早已被平台摸透。
从平台角度看,重点不是你卖不卖得动,而是你有没有授权。
只要被认定为侵权,随时可以“秋后算账”:封号、冻结资金、品牌投诉甚至法律追责,一步错步步错。
对于卖家来说,旺季临近、扫号频发,不是“敢不敢搏一把”的时候,而是“该不该稳一波”的节点。
别让短期的爆单冲昏头脑,忽视了平台底线。毕竟在跨境这条路上,真正赚到钱的,永远是那些能活到最后的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zkjds.com/post/3066.html ,转载需注明文章链接来源:https://www.zkjds.com/
- 喜欢(10)
- 不喜欢(3)